close




立即點擊


標題

拓荒的故事


問題


有哪些先民拓荒的故事,知道的請告訴我不用太多字大約100--200以內


最佳解答


先民拓荒的故事白米的故事白米區四里,兩山挾峙,一溪流貫,俗稱白米甕,其實區內的稻田不多,取名「白米」二字,透著些古怪。 地方上因此流傳幾則故事,相傳,清道光年間,拓荒先民來到白米甕,披星戴月,日夜工作,可惜風雨不調,年冬很差,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過得很艱困。這時,猴椅山上一位得道仙人,把事情全看在眼裡,起了惻隱之心,一天夜裡,他變化成一個老翁,步下山來,施展神通,在山麓下幻化出一座石洞,石洞內有一個大石甕。大石甕每天會湧出白米,只要有人帶木斗前來祈求,洞裡的米甕就會自動流出白米,說來奇怪,每次流出的白米,剛好夠一家人吃飽,不多也不少。如此過了好幾年,白米甕仙人賜米的消息,慢慢傳了開來,求米的人越來越多,消息傳到一個名叫「阿夫」的人耳裡,認為是賺錢的大好機會來了。 阿夫平日好吃懶做,又極是貪心,他心中暗想,一定是米甕的裡面藏了很多米,如果把米甕挖開來,一次就得到許多米,一夜致富,何必每天跟著排隊,只等到一大把米。就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阿夫帶了鑿子、鐵槌和鋤頭,見四下無人,偷偷把米甕的底部鑿開,伸手去掏米,結果,裡面空洞洞的,什麼也沒有,他一不作二不休,甘脆把米甕整個打破,結果,連一粒白米也沒有找到。第二天大清早,百姓像往常一樣,帶著大小木斗排隊,等待接米,發現山洞塌了下來,米甕碎裂,從此,白米甕再也不湧白米,只剩下白米甕這個地名。不過,根據歷史記載,清光緒三年,登仕太郎王家驥,奉名派駐蘇澳,住在金面山上,有一天,他登高覽勝,發現一條河迤邐而來,溪床上白石密佈,粒粒如白米一般。放眼望去,猴椅山、畚箕湖山、白石山、西帽山,環境包裹,形勢有如米甕一般,作詩描述,於是,長安、永樂、永春、永光四里,就被稱為白米甕。另外,里長莊阿埔、張榴柱等人,聽得先人提起,以前白米甕是一大片草地,羌、鹿、山豬、猴子等動物成群出沒,半天狩獵就夠吃好幾天,「撥米」很容易,就像從米甕中掏米一般,所以叫白米甕。 開墾宜蘭第一人? 吳沙吳沙為漳州人,當時? 漳州人來淡水河流域開發較泉州人為晚,因此河口、平原等肥沃便捷之地為泉州人先佔,而漳州人只好向內陸發展,吳沙即是在這種情形下設法到宜蘭拓墾。吳沙為開發宜蘭的重要功臣,當年宜蘭蠻荒未闢,吳沙率彰、泉、粵三籍漢人來此開墾, 初始與噶瑪蘭人常起爭端,後來流行天花疾病,吳沙以藥救助他們,使噶瑪蘭人心生感激, 大家終於和平相處,奠定開蘭之基,故被尊為開蘭第一人。其生前到此覺地勢不錯,因而建 屋定居,今之吳沙故居雖經過整修,但仍可略見百年古宅的痕跡,屋內供奉有吳沙的牌位和畫像。吳沙被歷史肯定為開蘭第一人,在宜蘭有許多以吳沙的為名之事物,如吳沙祠、吳沙紀念館、吳沙社區、吳沙國小、國中等等頂莊的故事大約在西元一七00年代,有兩姓人家,大老遠從大陸渡過黑水溝(也就是現在的台灣海峽)來開墾,一位林姓,名字叫做林耀烈,從福建西河縣過;一位莊姓,從福建天水縣過來,兩人登陸時,結伴來到此地定居開墾,早期開墾很辛苦,乾旱無水灌溉,用人力九人踩水車引牛稠溪溪水上來灌溉,即俗稱九搬車的由來。頂庄里以農為生,位於嘉義市的東北角,東有新店里,西有中庄里,北有後湖里,南有太平里與民雄鄉秀林村,牛稠溪為界,人口有8000人,共2136戶,面積是0.7公頃,尚有50甲農地未開發,是目前嘉義市最有發展空間的里,生產資源有稻米、甘蔗、綠竹筍、蔬菜。目前外地來的居多,大部份是上班族。頂庄社區的過去幾乎都是以農業為主,種有稻米、麻仔、土豆、蔬菜,望眼看去是一片片翠綠色的大平原,因此古早以前又有“大汪洋”之稱。靠近牛稠溪這邊都種甘蔗,那是日本來統治台灣時,認為這塊土地很有發展的潛力,獎勵百姓種甘蔗,種一分有補助幾拾塊錢,以當時的時空背景而言,價錢算是很高了。然而隨著台灣的工業化,廢棄的污水污染了平原,許多雜穀或蔬菜都無法順利收成,只剩下稻米收成良好。這造就麻結群覓食的奇景,每到稻子結時,成千上的麻便飛舞在稻田上,一飛上天佇立在綿延數拾公尺長的電線上,一躍而下,站在稻穗上,稻穗低頭俯首,搖曳舞動,美不勝收,聽說:「麻雀雖小,志氣高昂,人類絕對不能捕捉,若被捕捉牠還會咬舌自盡,絕不讓人飼養。」社區裡有一條野溪及鐵道遺跡,野溪源頭是在圳頭裡,下游到香湖里,接北排水道,早年用來灌溉,如今成為家庭廢水的排水道,夏季時有兩水沖刷,不會很髒,但乾季時污染情形嚴重。溪裡可見優游的小魚(溪哥仔),還有烏龜、螃蟹,沿溪有蜻蜓,蝴蝶飛舞以及自然生長水生植物,很多自然生態沿途可見,頗為清徹。頂庄的歷史,據前輩口述得知,頂庄靠近牛稠溪與崁頂,約有十來戶,後來受到溪水沖刷,慢慢的下陷,被大走沖走數戶,剩下的就搬走了,頂庄就沒了。這一里舊名叫「台斗坑中庄」,舊名叫做「中庄里」也叫下庄,因頂庄沒有了,光復後改為頂庄里。 錫口是松山的老地名,這兒從前是平埔族貓裡錫口社、塔塔悠社、里族社定居和遊獵捕魚的地方。錫口的景色,與日本四國的松山很相似,因此日據時代,將此地改名為松山。饒河街觀光夜市走在松山火車站前的八德路上,只見車水馬龍,一片熱鬧景象。與八德路平行,靠近基隆河的饒河街,就是從前萬商雲集,舟楫往來密集,人稱「小蘇州」的錫口街。想當年,錫口這個地方,正位於基隆河轉彎之處,水流緩慢,魚蝦聚集,平埔族人在這裡撒網捕魚,或在山上砍柴打獵,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漢人在清朝時移民到此,沿著基隆河畔開墾,河流成為先民最早依存的生活基地。水,可以開渠灌溉;可以行船通商;多少先民開墾的故事都發生在水邊。基隆河在錫口這個地方轉彎,故事就從這裡開始。漢人初移居錫口時,平埔族人拿著他們捕獵的山禽野獸和漁獲與漢人交換米糧等生活物資,那時候兩族人彼此和平相處。但是,日久,總會發生一些利益上的糾葛,聰明的漢人總是一吋吋的侵占平埔族人的土地,因此衝突時起,純樸又不懂心計的平埔族人,當然不是漢人的對手,於是節節敗退,逐漸遷移,土地終於全部落入漢人之手。從清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福建泉州人沈用帶著族人開墾至此,錫口慢慢因為移民聚集而繁榮起來。當時基隆河水深可以行船,船隻往來頻繁,河面上各種船舶進進出出,來往於宜蘭與台北之間,忙碌異常。河岸邊的錫口街是萬商雲集之處,所有轉運的物資,都在這裡裝船和下船,可以想像當時滿街的商人、挑夫、行人和牛車的熱鬧景象。河、船和人一起創造錫口早期的生活和文化。這種繁榮的景象,在同治年間盛極一時,因此錫口街一代當時還被稱為「小蘇州」。錫口街因航運而繁榮,當基隆河因淤淺而無法行船之後,錫口街自然繁華落盡,在日據時代小蘇州就已黯然失色。後來鐵路通車,加上八德路拓寬後,饒河街成為次要道路,商業活動大減。饒河街221巷舊名為渡船巷,當年曾經多麼的風光,如今只是一條既窄又不起眼的巷弄。從巷頭走到巷尾,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就走到底。巷尾接著河堤,經過一個小門,門外是開闊的河濱公園;從中山區的大佳河濱公園一直延伸過來,連接迎風和觀山兩大河濱公園,面積廣達224公頃,像一片青青草原,有棒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羽球場和藍球場,還有能讓腳踏車盡情奔馳的車道。小蘇州的風華雖已不再,但為了保留住錫口街古時候的繁華,讓它重新恢復生機,也為了顧及附近商家的生計,民國76年此地規劃成為饒河街觀光夜市。饒河街觀光夜市,西起八德路四段和撫遠街交叉口,東至八德路四段慈祐宮止,全長為六百公尺。全街規劃為三段,前段為活動攤販,營業內容以香火、民俗藝品、日用百貨、食品為主。中段提供為假日廣場,經常有花展、玉展、民俗藝展等活動。後段為設有美食區。加上街旁兩側住戶延伸的攤販,數量就高達400多攤。而周邊地區包括八德路一帶的商家更為多樣,如寢具店、家具店、銀樓、服飾店等,單價均較一般商店便宜,前往選購的民眾相當多。規模如此龐大的夜市,入夜後燈火輝煌,吸引大量逛街人潮和饕客到此一解飢饞。這裡的藥燉排骨、枸杞土虱可是遠近聞名,美味可口,令人食指大動。入夜後人潮洶湧,中外遊客絡繹不絕,是台北市最具特色的觀光夜巿。女子的髮飾─塔塔悠古時的塔塔悠,就是現在松山機場這一帶。塔塔悠在平埔族的語言中是女子髮飾的意思。每次到松山機場乘坐飛機時,總會想像從前平埔族人在此生活的情形。漢人來到松山地區,最早也是由塔塔悠這個地方開始墾殖。當年平埔族的塔塔悠社部落,沿基隆河畔居住,以漁獵為生。平埔族人與世無爭的生活在漢人來了以後,不再太平,因此在不敵漢人的情況下,遷徙到了基隆河的北岸,把塔塔悠讓給了漢人。康熙中期最早來到塔塔悠開墾的漢人,是泉州人許建總。許姓族人在塔塔悠落地生根,至今濱江街上仍有許氏宗祠懷德堂,見證許姓子孫拓墾塔塔悠的歷史。塔塔悠分為上塔塔悠和下塔塔悠。位於東邊的上塔塔悠,就是現在松山機場的位置。西邊的下塔塔悠,曾經是磚窯業的生產基地,後來因為製磚需要大量的土,大規模挖掘河岸的結果,破壞了環境,因此每遇大雨就會造成水災。民國81年基隆河整治後,水患問題不再,但是磚窯業早已沒落。塔塔悠已成為歷史,這片先民腳步踩過,辛苦流汗耕耘過的土地,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最美最原始的時代是平埔族人將此地命名為女子髮飾的年代,那種原始的美,只能在歷史中去回顧了。慈祐宮和錫口音樂節位於八德路四段,松山火車後站、饒河街夜市旁的松山慈祐宮,是松山地區自清朝以來居民的信仰中心。松山慈祐宮俗稱「松山媽祖廟」,創建清乾隆18年(西元1753年),奉祀的主神是來自唐山湄州的「烏面媽祖」。原名天后宮的慈祐宮,佔地約八百坪。廟宇莊嚴,廟頂的雕飾,除了人物之外,還有飛騰的青龍,精緻神妙。廟宇雖經多次整修改建,但廟內尚保有部份當年建廟時之古物,且整體建築古色古香,頗為壯觀。進入正殿,有媽祖神像端坐於上。左右廂奉祀的是土地公,旁祀五營旗和虎爺。五營旗代表各方神明;虎爺是神明下凡的護送腳力,因帶有獸性,故由土地公看護。左廂奉祀的是註生娘娘,一般的註生娘娘都會配祀十二婆姐,可是慈祐宮中,卻配祀了十三位,第十三位是杜玉娘,原是一位產婆,幫人接生卻從不收費,所以當地居民感念她的義行而為她塑像,和十二婆姐一同接受香火祭祀,因而成了慈祐宮的特色。烏面媽祖來到松山地區落腳,接受香火奉祀,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故事。相傳在清朝時,有一位泉州籍的出家和尚,俗名林守義,法號衡真,雲遊四方廣結善緣。他由湄州攜奉天上聖母分靈金身四處渡化世人,雍正末年海渡來台,登陸後即沿途托缽化緣,於乾隆二年來到錫口,當時地方仕紳均為崇敬媽祖的泉州人,於是集資興建慈祐宮,供奉烏面媽祖。地方的信仰中心,往往也是商家和居民聚集的地方。慈祐宮的四周,很自然地成為繁榮的市集。慈祐宮的位置離河岸很近,廟的後方,曾經是基隆河船運的卸貨碼頭,可見當時的榮景。慈祐宮最熱鬧的時候,就是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那天,盛大的廟會祭典活動,將廟前廟後擠得水洩不通。慶典中的高潮戲是「錫口十三庄迎媽祖過爐遶境」活動,這可是北台灣宗教界的一大盛事。當天除了主角媽祖娘娘坐神轎出巡,還有鮮花、樂隊、大旗、鑼鼓、舞龍、舞獅、藝閣、永樂軒、福樂社、子弟社等各式陣頭護航,一路上吹吹打打,加上鞭炮煙硝,熱鬧得很。媽祖生日這天,也是錫口地區南北管樂團拼館和拼陣的日子。歷史悠久的這項音樂會,是由北管樂團福樂社,和南管樂團永樂軒互相較量曲藝;雙方都不想輸,於是均使出渾身解數秀出絕技。這項古老的傳統在區公所的發揚和推廣之下,從民國88年起,擴大為錫口音樂節,邀請松山地區的音樂團體來共襄盛舉。音樂節與媽祖遶境活動結合,不僅傳承松山古老的傳統,更彰顯地方文化特色,相當有意義。松山國小創校超過百年這所位於八德路四段,慈祐宮對面的古老學校,創立於1898年,以前稱為「錫口國語傳習所」。教育事業是源遠流長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所一百多歲的老學校已作育英才無數,陪著這些學生一起渡過美好童年的校園,依然佇立著幾棵校友們熟悉的古董級老樹。校園內的百齡以上老樹共有三株,其中一株是松山國小創建時種的,已經高齡105歲,學生都叫它為「莿桐奶奶」;這位老奶奶,枝繁葉茂,雖然被擠在教室和圍牆中間,但依然長得粗枝大葉,神采奕奕。另二株老榕樹是從松山派出所移植過來的,也有百年以上歷史,分別被命名為「不老仙」及「萬壽翁」;這兩位老人家,站在開闊的操場邊,開心的看著小朋友在草地上打球、奔跑和翻跟斗。這幾棵老樹,在校園內每日聽著學生的笑語和朗朗書聲,越聽越起勁,也越聽越年輕,所以老當益壯而且興致勃勃的屹立在校園中,堅守崗位,陪伴天真無邪的小朋友,一起過著快樂的童年生活。老社區新商圈古老的松山,已不復追尋,但是在古老的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松山,看去是一片繁華。美麗的林蔭大道敦化北路和佔地廣闊的民生社區這一帶,是昔時的頂東勢庄。這一片土地上,有機場大門和大道。沿著敦化北路向南走,路邊和安全島上的樟樹搖曳生風,兩旁的金融大樓、國際級觀光飯店和醫院大樓林立,呈現現代化大都市的風貌。青年學子的好朋友救國團機構的台北學苑、張老師和幼獅文藝中心也在這條路上。轉個灣,位於南京東路三段及復興北路間,商業大廈林立,有大型百貨公司和商場,許多上班族群和購物人潮來來往往,創造了無限的商機。其中最醒目的就是環亞百貨公司,因此這裡被稱為環亞商圈。環亞斜對面是市立體育場和社教館,遇有比賽,或是每到假日人潮洶湧,相當熱鬧。老松山是風情萬種的,新松山更賦予這片土地新的生命力,讓這個充滿古老情懷的地方,展現出全新的魅力。相關故事另有﹕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index?qid=1305092520028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29800037/kiwimenu.htm


其他答案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如有任何有關銀行貸款難雜症相關問題歡迎隨時留言與我聯繫討論,用心服務"貸"您解決任何債務問題,專業理財規劃一次幫你搞定貸款麻煩事,銀行貸款資訊-免費諮詢評估[0986※377※776],YES貸款理財,歡迎您的加入LINEID:hot777專辦:房屋貸款、民間二胎代償、代墊、土地貸款、民間二胎借款、汽車貸款、中古車貸款、房屋轉增貸、轉貸降息、信用貸款,,銀行貸款資訊-免費諮詢評估[0986※377※776]--歡迎同業配合--幫你回答,互相解決囉全台唯一合法博弈網站隆重登場中獎彩金領取僅需5分鐘立刻到手快來免費試試手氣吧!官方網站aa777.net做的好棒喔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1018000014KK09539

74F21DD43D754FE8
arrow
arrow

    冷門知識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